陶家河鄉:紅綠輝映正芳華
◆紅色檔案◆
英山縣陶家河鄉是紅二十五軍在此戰斗并由此北上長征之地,這里保留了許多革命遺址,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。在陶家河村陶河街南頭,有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。在陶家河村高家畈,建有紅二十五軍紀念碑和紀念館,向東300米,有紅軍塘遺址;向南1公里,有徐海東軍部遺址;向西6公里,有牛背脊骨山紅軍戰場遺址;向北8公里,有紅軍湖、紅軍醫院等多處遺址。這里,已成為鄂東地區重要的傳統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
英山縣陶家河鄉地處鄂皖邊界,平均海拔650米,雄踞大別山麓,扼江淮咽喉,素有“一腳踏兩省,兩眼望江淮”的美譽。
1934年9月16日,鄂豫皖省委和紅二十五軍由太湖移駐陶家河鄉。在1個半月時間里,紅二十五軍在陶家河邊界地區建立了縱橫20公里,以陶家河為中心的鄂豫皖根據地,把紅色火種播撒在大別山脈。
山巒起伏依舊,河道蜿蜒不改。而今,陶家河鄉不忘來時路,傳承革命基因,紅色引領,綠色崛起,面貌已然天翻地覆。
巨變背后,是紅色引領的鮮活注腳,是綠色發展的拔節之聲。
唱響紅色旋律
進入陶家河鄉,遠遠望見莊嚴的紅二十五軍紀念館。
“烈士墓里埋葬的是5名被害紅軍傷員的尸骨。紅二十五軍北上后,留下了6名傷員在陶家河休養,后由于叛徒出賣,除1人幸免外,其余5人不幸被捕,在那兒被活埋。”現年77歲的汪成鈞一面含淚講述,一面手指紀念館對面不遠處的山頭,“大約在1971年時,烈士遺骨才轉移到烈士墓安葬。”
汪成鈞是一名退休教師,從父輩聽說這段悲壯歷史后,他銘記在心。任教時,每年都要帶學生祭掃烈士墓,叮囑學生不要忘記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幸福生活。
走在陶家河鄉的長征大道上,路邊一盞盞火炬路燈整齊排列,像一個個躍動的音符。夜幕降臨后,火炬路燈指引著路人的方向,廣場上舞動的是紅色激情。
“近年來,鄉黨委政府做實紅色文章,著力打造紅二十五軍紀念館、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、紅軍廣場、牛背脊骨戰斗遺址、火炬路燈等景點和設施,在美麗鄉村建設中,融合紅色元素,唱響紅色旋律。”鄉宣傳委員李海藍介紹說。
紅二十五軍紀念館作為陶家河鄉的紅色軸心景點,該鄉對紀念館進行了全力打造。在縣民政局大力支持下,投資200多萬元,新修了進入紀念館的水泥路,興建了門樓、臺階、觀景臺等附屬設施,使紀念館的硬件設施更完善,布局更合理,功能更齊全。
紀念館內的英烈館分5個部分:一張沿革表、一群領軍人物、一段特殊的日子、一段長征路、一部英雄史,對紅二十五軍的革命戰斗故事,進行了全方位的概述和記錄,館內還收藏了紅二十五軍戰士用過的槍、炮、衣服等武器和物品。
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,是去年新修繕的一處紅色景點。1934年,紅二十五軍在該鄉建立根據地,當時的郁氏宗祠成為軍部。
這一紅色遺址,在2008年被申報為省文物保護單位,由于年久失修,遺址破舊不堪。在文化、財政等部門重視下,爭取到省級文物保護項目資金支持,投入近百萬元進行復修,工程現已竣工,并對外開放,紅色遺址重新煥發光彩,并成為傳統教育的好去處。
在配套設施上,該鄉在公路、亮化、廣場等方面做文章,讓紅色元素大放光彩。去年以來,該鄉楊家河、陶家河、胡家垸、英太寨等鎮區村先后安裝火炬路燈500來盞。
搞活紅色旅游
紅色遺址的開發和建設,促進了旅游產業發展。“今年僅到紅二十五軍紀念館參觀的團隊就達100來個,比去年大幅增加。”陶家河鄉文化活動中心負責人安自啟深有感觸地說。他兩三天就要接待一批參觀者,并向參觀者講述紅二十五軍在陶家河的戰斗史。
沿長征大道前行,街道邊有新修建的陶家河客運站,裝修正在煞尾。街道兩邊商鋪林立,交易活躍。格外引人注目的,是今年新建成開業的“陶陽大酒店”,因探尋紅色足跡的游客紛至沓來,街道邊的旅游、餐飲服務業蓬勃發展。
走完長征大道后,沿公路向西前行1公里,再轉入胡家垸村,通過一段蜿蜒而陡峭的上山公路,就進入到戰場遺址牛背脊骨主峰。這座山峰在退伍軍人胡順潛心開發下,已被建成知名的紅色景點。
胡順把青春中最好的10年時光奉獻在了這座山上。他修通了直達山頂的旅游公路,協助民政部門修繕了24座烈士墓,建起了高大的“紅二十五軍牛背脊骨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”,維修了山頂上的古戰壕、炮臺、紅軍洞、紅軍泉等,這些都見證著一個退伍軍人的紅色情懷。
山上的旅游配套設施不斷完善。山上春有杜鵑紅遍,秋有蒼松挺拔;賓館“紅軍之家”巍然矗立;到處紅旗招展,匯成一片紅色的海洋。
胡順介紹,今年以來,前來牛背脊骨旅游觀光和接受紅色教育的游客已突破15000人次。 引領綠色發展
離天麻收獲還有個把月時間,胡家垸村的胡云國已迫不急待,想看看天麻今年收成怎樣。他來到遮陽棚里,在地邊慢慢地扒開土層,“看,天麻個子不小呢!”幾個大天麻一個挨著一個。
胡云國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,在幫扶干部幫助下,2014年開始試種天麻,現已成為全鄉天麻種植大戶,每年天麻收入有10多萬元。
陶家河全鄉有3321戶、10952人。因為氣候環境等因素,經濟發展相對滯后,農戶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平衡。在2014年精準扶貧識別時,全鄉共有貧困人口共1212戶,3582人。
精準扶貧戰役一打響,鄉黨委政府就吹響了向貧困宣戰的集結號。
陶家河鄉有偏涼的小氣候,很適合中藥材等綠色產業的發展。幾年來,鄉黨委政府充分發揮自然優勢,將中藥材作為支柱產業,大力調整產業結構,全力打造藥材強鄉。藥材產業的發展不僅惠及普通農戶,在精準扶貧的戰役中,鄉里將中藥材產業作為貧困戶的主導產業,增收效果明顯,加快了脫貧步伐,夯實了脫貧基礎。
村村建基地,面積規模化。秋冬季節,是發展藥材生產的黃金時期,天麻、蒼術、當歸等主打中藥材,基本上都是在這個季節收獲和栽培。抓住這一有利時期,該鄉大力開展產業結構調整,干部進農家、下田頭,規劃指導藥材生產,建設藥材種植基地,近幾年來,全鄉藥材連片基地面積每年發展5000畝以上。
戶戶有藥園,種植科學化。中藥材是技術含量高的產業,必須科學種植。該鄉結合精準扶貧“五個一批”,支持貧困戶走發展中藥材產業的路子。堅持政府主導、大戶引領,使貧困戶有認識,有技術。全鄉涌現出了藥材種植能人500多名,一個能人,影響一片,示范帶動效應明顯。
銀企戶對結,服務全程化。引進英山縣興業中藥材有限公司、湖北宏圖中藥材科技有限公司兩個市場主體,對中藥材產業進行幫扶,解決農戶發展過程中的技術、種苗、銷售等難題。
到2018年底,全鄉藥材總面積達到4萬畝,年產藥材5000噸,產值過億元,藥材產業走上了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的良性發展軌道。藥材產業的發展,拔除了窮根,2014年至2018年,已脫貧1210戶3572人,尚存12戶貧困戶、18人在今年底可全部摘掉貧困帽子。
從紅色中走來,在旅游和綠色中崛起。陶家河鄉已發展成全省的藥材強鄉,旅游產業蒸蒸日上,逐漸成為鄂皖邊界引人注目的一顆明珠。
作者 :朱衛民 汪歡 胡天堂 徐俊